2012年6月12日星期二

第二章 地球全史1 (9) 31億年前-17億年前


31億年前,地球的生命起了革命性的改變。線粒體和葉綠素被加進來了。這也是在JUMU在研究所製造後撒到海上的。線粒體的情況是單純地將之放入真核細胞內,然後放到海中。它們被海中的生物 (細菌)捕食,以合體/共生等方式吸收了線粒體,能量代謝得到了革命性的促進。

現代科學中,線粒體等的細胞小器官的細胞膜是二重的,原因被推測為是為了與親細胞 (宿主細胞)共生而被接受時,被親細胞的細胞膜蓋於自己的細胞膜之上,因而成了兩屠,而實際上「將自己進入了的原本的細胞的細胞膜捲入,與捕食者的細胞共生」這事好像的確有發生。為什麼要做這樣麻煩的事呢?調查後發現,線粒體這細胞是有很強攻擊性的生命,因此如果直接被宿主吸收,反而會在宿主中爆發性地繁殖,最終變成體內只有線粒體的身體了。因此,為了避免線粒體暴走,細胞膜就被造成兩層了。而葉綠素的細胞膜都是兩層的,但那是因為別的原因。相反地,葉綠素是較弱的細胞,如果就這樣放在一起,葉綠素就會互相融合。亦即是說因為弱而合體,從中賺多一點體力吧,因此葉綠素最初就有二重的細胞膜,以避免它們合體。但是使之不能合體的話,其實不必弄兩層,只是弄一層厚一點的不就行了嗎?為什麼要有這麼複雜的需要?其實變成兩層的細胞膜與細胞膜間有著細胞質,在其中是有著酵素。說到這酵素是什麼的話,可以說是「戴面具的酵素」吧,因為那會使葉綠素無法互相分辨對方。為了注入這酵素,細胞膜就做了兩層。

這之後植物性的浮游生物也出現了。但是這不是單會進行光合作用的生命,是也會進行捕食的、會用兩把刀的植物。當然這一種生物的生存率比較高,有更高的勢力。


30億年前,地球有了初次的冰河時期。說是冰河時期,其實是接近寒冷時期的小冰河時期,也有在這之後正式的創造地上生命的環境整頓、波動調整等意義。這時候其實已有地上生命,因海風而被吹到地上的細菌偶然在地上生存了,便出現了地上生命。當然有葉綠素的真核細菌們仍是只長於海的沿岸部份的岩石與地面上,及後進化成黴狀的生物。這時的氧氣濃度為5 – 6%,平均氣溫2 – 3度。

26億年前,原是不三不四的植物性浮游生物,終成了可只以光合作用生存的浮游生物了。他們在海的淺水區繁殖,產生大量氧氣,其屍體則形成珊瑚狀的構造物。現在在澳洲看到的「藍藻」就是其中的一部份,而其餘也有不同的植物性生物為地球供應了氧氣。

23億年前的海中有像貝般的生物,那是像是小 (0.5-1cm)的章魚或墨魚的同伴的生物,是以似在飛的方式游泳著 (噴出水來移動)。或許這生物就進化成貝類。這時候海的居住區就被清楚區分,在暖而淺水的海域就有呼吸氧氣的生物住著,而暗而冷的海中就有厭氧的 (anaerobic)生物。陸上就有以前住在這的細菌進化成黴與胞子系的生物,這些黴的影響下大地被分為各種顏色。有結構美麗的顏色、混濁的顏色、茶紅、黑、白等色。這些是被黴影響了的土壤的成份,結果就成了不同的顏色。

17億年前初次有脊椎動物降到海中。這是JUMU的科學研究班造的,有著像是年幼的沙甸魚般的形狀,從半透明的身體中可看到背骨。大小約為2 – 3厘米。天空有比以前更深灰色,但也漸漸見到藍色。最特別的是雲的出現。之前是像煙霞般的模糊、沒有對比色的天空,但現在有不同形狀的雲在不同的高度中,使我們一下子便能看到這廣大的太古風景的全景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