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5日星期二

第二章 地球全史1 (3) 行星誕生、天地開闢


行星誕生 (238億年前)

在那之後經過了約300億年、距今238億前,太陽在現在的金星軌道附近膨脹。(太陽表面的定義雖是一個問題,最少耀斑也會到達那裡) 變得巨大的太陽,在這兒使太陽系行星誕生。

這時候有15個行星被製造。那裡有大家已知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還有人類仍未知道的尼比鲁、寒露 (音、意譯,原文為:カンロ)、黑介 (意譯,原文為:クロスケ)這幾個並非物質體的特殊行星,加上3個已被消滅了的行星,總共15個行星就是在這時候誕生。最初從太陽生出來的,是238億年前的黑介。地球是第10顆生出,時為174億年前。最後的一顆是寒露,於83億年前 (尼比鲁、寒露、黑介原有一些追加說明,但最後需留待到第2冊才刊登)

一直在膨脹的太陽於150億年前漸漸收縮。到了50億年前左右,就和現在的太陽差不多大了。

太陽系的宇宙空間約於200億年前漸漸清理好,於80億年前左右,漂留到此的氣體和塵埃逐一被處理,成了一個「宇宙變清晰」的狀態。

地球由太陽吐出來後70億年間,是紅色的。除了是因為初期的能量很巨大,還是因為給予地球的構成物質中,有很多半衰期不同的放射性元素,直到他們的能量跌至某個程度為止,地球就一直在燃燒。慢慢地冷卻下來,终於就到了迎接地球天地開闢的時候了。


天地開闢 (74億年前)

在這天地開闢之前,地球可說是一片混沌。地表中地面與大氣沒有明顯的分界線,濃厚而多種類的高溫氣體捲起沒有盡頭的旋渦。那旋渦一直伸向下,最終會到達溶岩層,但兩者也沒有明確的分界。地球的天地開闢是在74億年前。這時地球並不是分為天與地,而是分為高溫的氣體的大氣與化學物質之海,陸地還沒有存在。這海雖是液體,但並不是以水份為主,而是各式各樣的化學物質在高溫中溶解,到處都是鮮艷的紅與暗黃、綠與藍的顏色,在旋渦中不斷生出泡泡。大氣中大部份不是氧氣,沒有雲的白晝的天空是灰灰的,吹起了氣體的暴風;夜晚在漆黑中溶岩的紅黑色光芒,映照出成渦狀的大氣。

接下來的10億年間,在化學物質之海底裡,有很多不同的物質從溶岩處供應過來,或者是在化學物質之海中較重的成份漸漸下沈,而被海底的溶岩吸收了。這時溶岩供應的物質中有水,這些水從化學物質之海蒸發到高溫的大氣中,形成了暴風雨。最初時是下著強酸的雨或者硫化化合物的雨。但因為溶岩處一直供來水份,不久就漸漸變成是以水為主的雨水了。而化學物質之海中的物質,有些因地球冷卻下來而膠化(gelation),開始形成陸地,或者是沈下而被溶岩吸收。

然後64億年前開始形成像是陸地的陸地。噴出到陸地上的溶岩冷卻後凝固,大地上膠化了的化學物質之海也只是剩下啫喱狀的團塊。

到了58億年前,海仍是有著黏質的、像是劇毒的湯的海,但主要成份已為水。陸地是黑漆漆而荒涼的大地,到處都有著淺黑色的化學物質團。

536000萬年前時,就有了一個約6度的地極偏移 (pole shift)。雖然只偏了6度,但那已是地球最大的地極偏移。那是由幾個原因組成的,最重要的意義為調整太陽系內的平衡。我調查了很多關於那個原理,最終發現是地球內的核中有部份偏差,而令地球自身的平衡崩潰,導致了地軸偏移。但似乎這現象是與太陽系全體有關,並不是單純是地球的核心是原因。地極偏移的原理還有很多探究的空間,現在仍未研究得很深入。

46億年前有一個小冰河時期,這就與地球的內部有關。這時地球仍是很熱的,地下理應沒有導致冰河時期的東西會存在,但這也沒有作太多探究 (原本在這工作的初期用了很多研究的時間,所以浪費了很多無謂的精力。但是我不是會放棄,而是想在有多一點理解後再次挑戰)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