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1日星期六

第六章 地球全史3 (1) 滅絕後的生態系回復


宇宙全史 地球全史3

滅絕後的生態系回復

這一刻是無法想像的大滅絕5的地上。暴風雨之中,變荒涼了的荒野有一頭像河馬的動物在跑著。牠似乎是想捕獲在湖中很少量的藻,現在牠差不多要回到去巢穴中。巢是在某海岸旁的一個湖旁。這一天似乎也不是有太好的收穫呢。像河馬的動物體長150厘米左右,有像犀牛的鎧甲狀皮膚。牠們有著這樣的樣子,實際上卻是恐龍,是在5年前的大滅絕中存活下來。牠們是草食恐龍,的確是像河馬般是水陸兩棲的,因此在滅絕之時牠們就活在大受影響的「海」和「地上」的中間地帶中。牠是在海岸的一個洞穴裡築了巢。洞穴的入口是在海裡,潛入去後就會發現裡頭是空的,是對牠們來說最適合住的地方,這裡也在大滅絕時把牠們從業火與爆風、海嘯與衝擊波中保護過來。

周圍看了一下後,發現這河馬恐龍似乎已是最大的存活的動物。

(實際後來仔細觀察後,發現蛇恐龍也生存下來了。牠們漸漸變得小型化後,和海龍一起活到5萬年前,最後個體數減少便自然的消滅了)

暴風雨像是要把大滅絕在地上留下的爪痕消除,斷續的下著。雨水聚集後,荒野中就出現了很多激流,在激流的旁邊有著苔蘚和草皮的矮草,為了不被雨水沖走而拼命的抓在岩石上。地上當然有留下細菌,使土壤逐漸回復。

漸漸暴風雨停了,地上變回藍天是在那之後100年後。


白堊紀大滅絕後的地球生態到底是如何修復的呢?因著那本應是直接掌管人類的指導者們的資質而招來的地球危機,是在生態系的破壞完結後,才進行恢復的嗎?

JUMU在滅絕後5000年撒下了植物的種子,似乎是沒有種下樹苗。動物是在植物的種子撒下後,開始植根並有繁殖的2萬年後,被降下到地上。最初只是有200種類,最終在這階段有4000 – 5000種被降下,海洋生物也由最初的3000種投入到最終的2萬種。

滅絕本身是計劃好的事,所以生物的DNA是有被預先採取和保存的。被放到地上和海中的生物,再經過各自的進化的階段而變得更多樣化。原本地球的生命就是有著多樣化的鑰匙 (進化分歧遺傳因子),但要有效發動,「獲得可以將靈魂的層次提升的特質」就成了一課題。將那些課題一個一個的完成,地球生命現在就獲得了龐大的多樣化。當然JUMU的波動調整和在脈輪上的做過的事,也與此有關。

對生命來說,多樣化的意義並不只是「能有很多的生命形態交錯著」這事,在其中也能看得到生命進化的關鍵和不可思議的靈魂的構造。藉著地球生態系全體向多樣化進發,各個生命的DNA中就會有「能蓄積變化」的特質,換句話說「DNA的容量變大了」或者「DNA的空間廣了」的狀態。實際上這狀態也是與物質波動中「波動的容量」有關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