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日星期四

第五章 地球全史2 (11) 侏羅紀的恐龍


侏羅紀 (2億年前 – 13500前年前)

我稍為介紹一下侏羅紀的恐龍吧。

雙型齒翼龍 (Dimorphodon) (初期翼1.52.5)

這是侏羅紀的初期生存著的、像翼龍的始祖的恐龍。化石上是叫作雙型齒翼龍,感覺上是有著兇猛的牙齒,身體是似蜥蝪般的,像是一隻巨大的蜥蝪裝上了翼般。但是翼上是有著像羽毛般的東西。體型令其平衡很差,即使是飛也沒什麼速度,哪裡也去不了。那即是說他們在生下來的環境中一直捕食,直到死去為止。周圍的山與崖是紅色的,所以牠們的身體也有茶褐色的保護色。

冰脊龍 (Cryolophosaurus) (7米左右在現在的南極中棲息)

這恐龍的特徵是頭上有像雞冠的東西。說是「雞冠」,化石中就只能判斷為骨的突起部份,實際上這部份是被像「雞冠」的柔軟皮膚包著,可以感受到很多不同的感覺,也是體溫調節的中樞器官。作為受動器官,除了能感覺到溫度和濕度,也是能感覺到費洛蒙的器官,而且還能捕捉正確的方向和位置感覺、聲音與各種皮膚感覺,因此就必需要生在體外了。形狀與位置雖有不同,但所有恐龍都有這器官的。也有爬蟲類是在眼睛之間,蛇是在腹部的鱗下。人類也有這器官的殘留物,是在鼻的鼻樑中橫生著的長長的嗅覺感覺器官。

這恐龍在南極的地層中被發現,但原本並不是存在於寒冷的地方,是地層與大陸一起移動到那裡。


腕龍 (Brachiosaurus) (侏羅紀後期・25)

這是非常巨大的草食恐龍。因為頸很長,所以有學說討論著血液是不是沒有流到上頭部,看了看後原來頸的途中還有一個心臟,有著作為一個補助泵的功能。補助的心臟的周圍被軟骨包著,在外表上是沒能看見的。腦是非常的小,沒有使頭變得重。事實上與其說是以內贓的各機關中作「思考」,不如說以感覺自己在「活著」、以荷爾蒙產生的情緒去活下去。這生存方式在恐龍中大體都是共通的。

膚色是藍、綠色的,在陽光之下會閃閃發光。皮膚像是鞣製的革,眼是小小的,有著溫柔的臉。額頭上有著像龜裂的線的紋。這樣巨大的生物是怎樣交配的呢?原來像是牛般,雄的走到雌的後面幹。雄性的性器像牛般,雖不是很長,但罕有地性器中是有一根長長的骨。這只是在這恐龍中存在,其他的並沒有,因此如果可以發現完全的化石,也許就能找到那根骨了。

這個侏羅紀就像是我們想像的恐龍世界般,周圍的山常常煙或火噴出。天空很低 (雲低垂著),氣候像是熱帶雨林般悶熱,植物是有像蕨類植物的森林。

始祖鳥 (侏羅紀後期,化石有60厘米左右,但實際上有著很多長長的裝飾用羽毛,包含這個身長約為1 – 1.2)

最初牠是從頭部較小的恐龍慢慢變形 (進化)出來的。這始祖鳥是和化石中形態中絕對想像不到牠是很色彩繽紛的鳥類,有像是鳳凰般的形狀,而化石中雖沒有留下,但裝飾用的羽毛卻有很多。底色是煉瓦色,有著孔雀的藍綠班點。叫聲是像震耳欲聾的金屬音的「gya」、「ge」的叫著。眼神兇悍,張開口後就會覺得果然是恐龍。這是地球上最初的鳥類,是恐龍分化成鳥的生物。這形態是依照著想創出始祖鳥的人的意思而造。


侏羅紀後期
被稱為「捕食恐龍的陷阱」的地方
美國猶他州Cleveland-Lloyd的化石採掘場

這裡在當時是一個沼澤地,肉食恐龍會在這裡狙擊來喝水的草食恐龍,因此理應有草食恐龍的化石被大量發現,但卻是有大量的肉食恐龍化石出土。這到現在仍是一個謎,我去看了看當時的情況。

這裡果然是沼澤地,因為有很豐富的魚所以很多肉食恐龍來了。但是那裡也有像泥沼的地方,體重較重的恐龍就這樣陷溺了。他們似乎不是特別地為了狙擊草食恐龍而來的。當然草食恐龍也會來,但為了喝水而直接走入湖沼內的只有小孩,大人因為頸較長,可安全的在岸邊喝到水。

劍龍(北美) 與沱江龍Tuojiangosaurus(中國) 侏羅紀後期白堊紀前期

我覺得劍龍是恐龍中較為標準的恐龍,但是在化石中看不出來的地方很多,所以我就去看看了實際的生態。其背上特徵的扇狀突起物是以骨去造出形狀,中間是有像膜的東西連接著,因此會發出像是圓扇般割著風的聲音,威嚇敵人。背上的骨是一對對的兩塊的排著,只是最初的部份是中間也有一塊,以3塊開始。全體的顏色是黃色的,有著青黑色的四方班點有腹部附近。背上的膜也是青黑色的,叫聲是尖銳的「kiiiiiiiiin」的長鳴。相當的兇猛,雜食的牠們基本上是吃草,也會吃魚和其他小動物。其他恐龍也是如此,這時代中食物很多,不會因而困擾。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